在乐安河畔的青翠山峦间,万年县神农源风景名胜区正以 “旅游 +” 为画笔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多彩线条。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与文化积淀,景区创新推出五条乡村旅游研学精品线路,将滨湖民俗、稻陶文化、生态农业等元素串珠成链,为乡村旅游注入沉浸式体验的新动能。
一、滨湖民俗游:乐安河畔的水乡生活实验室
“抓鱼要稳,罩下去时别惊了水花!” 在梓埠镇小龙生态园的浅水塘边,300 余名新苑学校的学生身着防水服,手持竹鱼罩,正跟着渔民师傅学习传统罩鱼技艺。随着一声哨响,孩子们踏入齐膝的水塘,小心翼翼地靠近鱼群。初二学生陈雨欣第一个罩到小鱼,兴奋地举起鱼罩欢呼:“原来水乡渔民的生活这么有趣,比课本里的描写生动多了!”
体验完罩鱼,一场别开生面的龙舟赛在湖面展开。专业教员先带领学生在水泥龙舟模型上练习 “一桨一呼” 的协作节奏,随后登上彩绘龙舟正式竞渡。鼓点声中,船头的 “小鼓手” 魏志航涨红了脸,和队员们喊着号子整齐划桨:“当所有人的桨都朝着一个方向时,龙舟就像有了生命,这就是团结的力量!” 据生态园负责人介绍,“神农源 + 滨湖民俗游” 线路自开通以来,已接待研学团队 20 余批次,水乡体验项目复购率达 65%。

二、稻陶文化游:从一粒米到一件陶的文明之旅
在荷桥村稻仙谷农庄,200 余名幼儿园小朋友正围着青果粉馕模具叽叽喳喳。“先把粉馕压进模具,再轻轻敲出来,就能得到有花纹的糕点啦!” 老师话音刚落,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动手,不一会儿,南瓜、花朵形状的青果陆续诞生。5 岁的林小满举着自己做的 “小月亮” 糕点,眼睛笑成月牙:“这个可以带回家给奶奶吃!”
隔壁的手袋印花区更是热闹。工作人员采来鸢尾、雏菊、枫叶等野花,孩子们将花瓣铺在白色帆布袋上,用小锤子 “笃笃” 敲打。当淡紫色的鸢尾汁液渗入布料,原本素白的手袋瞬间绽放出自然的色彩。“这种用植物染色的方式太神奇了,比水彩笔画的更漂亮!” 带队的美术老师李芸感叹道。
三、生态农业与文化融合:五条线路织就乡村旅游网
除了滨湖民俗与稻陶文化,神农源景区还精心打磨了 “生态农业游”“珍珠文化游”“红色文化游” 等特色线路:
生态农业游:游客可在裴梅镇的贡米种植基地参与插秧、收割,用传统石磨制作米糕,体验 “粒粒皆辛苦” 的农耕智慧;
珍珠文化游:在湖云乡珍珠养殖基地,孩子们能观摩珍珠采收过程,亲手制作珍珠饰品,了解 “水中宝石” 的养成奥秘;
红色文化游:走进坞头暴动纪念馆,通过实景沙盘、沉浸式剧场等形式,重温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。
“我们每条线路都坚持‘人无我有’的差异化定位。” 景区负责人介绍,线路设计时深入挖掘在地文化,如滨湖民俗游突出 “渔耕技艺活态传承”,稻陶文化游聚焦 “从稻米到陶泥的物质文化链”,避免了乡村旅游常见的同质化问题。数据显示,2025 年以来,五条线路累计接待游客 5.2 万人次,其中研学客群占比达 78%,带动沿线村民人均增收 2300 元。
四、从 “打卡游” 到 “深度学”:乡村旅游的迭代升级
“以前游客来神农源,大多是看溶洞、登仙山,停留时间不超过半天。” 景区运营总监表示,研学线路的推出,将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 2.5 天,且带动了餐饮、民宿等周边消费。梓埠镇的水乡民宿 “渔歌小院”,自承接研学团队后,月营业额增长近 3 倍,户主王大姐笑言:“没想到自家的老房子,也能变成‘聚宝盆’。”
如今,行走在万年的乡村,既能看到学生们在稻田里辨识稻种,在陶窑前等待泥坯成型,也能遇见游客戴着珍珠项链、拎着植物染手袋,从民俗展馆中走出。神农源的 “旅游 + 研学” 模式,不仅让乡村资源活了起来,更让文化传承实了起来,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书写了生动注脚。
未经书面许可,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