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雨如丝,织就六月的帘幕。当第一滴雨珠坠落在婺源大鄣山的阔叶林间,卧龙谷便从青黛色的晨雾中醒来 —— 这片深藏于皖赣边界的秘境,正以 90.7% 的森林覆盖率为画布,用飞瀑、幽潭与古木,铺陈出一卷会呼吸的山水长卷。
一、峡谷藏幽:北纬 29° 的绿宝石密码
踏入卧龙谷的山门,便坠入了负氧离子的怀抱。海拔 1629 米的大鄣山如巨龙横卧,将峡谷揽入怀中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被植被覆盖:常绿阔叶林与落叶乔木交错成穹顶,藤蔓如绿色丝绦垂落,苔藓在岩石上织就毛茸茸的绿毯。据科考数据显示,谷内植物种类达千余种,猕猴在枝头腾跃,锦鸡于溪畔踱步,俨然一座被时光遗忘的生态博物馆。
最令人称奇的是峡谷的地貌肌理。亿万年地质运动雕琢出 “U” 型谷床,花岗岩峭壁上布满流水冲刷的沟壑,宛如大地的年轮。当雨水浸润山体,无数细流从岩缝渗出,在谷底汇集成溪。这些溪流时而在浅滩跳跃成银链,时而在深潭静卧如碧玉,最终在峡谷中段汇聚成卧龙谷的灵魂 —— 飞龙瀑布。
二、飞瀑吐玉:水墨长卷里的动态诗行
雨后的飞龙瀑布,是卧龙谷最磅礴的注脚。瀑布从 80 米高的崖壁倾泻而下,水流撞击岩石的轰鸣穿透雨雾,如千军擂鼓。水雾在阳光(若偶有晴光穿透云层)中折射出彩虹,与墨绿色的岩壁、翠绿色的植被相映成趣。当地山民说,这瀑布似巨龙吐珠,故而得名 “飞龙”—— 你看那水流飞泻的姿态,确有腾云驾雾之势,水珠飞溅处,仿佛万千玉屑洒落深潭。

瀑布下方的 “龙潭” 深不可测,潭水因岩石矿物质的浸染呈现出幽蓝之色。雨雾缭绕时,潭面升腾起薄薄的水汽,与周围的茂林修竹共同勾勒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:浓淡相宜的绿是泼墨,灵动的白练是勾勒,而弥漫的雨雾则是恰到好处的留白。北宋画家米芾若至此,怕是要弃了笔砚,直接以天地为纸,蘸这飞瀑云雾作一幅《云山墨戏图》。
三、烟雨禅意:在自然里读一卷无字经
卧龙谷的雨,是最精妙的造景师。它让石阶路变得油亮,让树叶绿得发亮,让古桥的青石板生出苔痕。撑一把竹骨油纸伞漫步谷中,听雨滴在叶面上敲出清响,看溪水在脚边蜿蜒成诗,忽然懂得婺源人为何将这里称作 “心灵的栖息地”。
谷内散落着几处古驿站遗址,残垣断壁间依稀可见当年徽商往来的足迹。如今,驿站遗址旁建起了悬空的观景台,游客可在此品一杯婺源绿茶,看雨雾在峡谷间流淌 —— 这场景恰似人生:有人在急流处追逐浪花,有人在静潭边等候月华,而卧龙谷始终以包容的姿态,接纳每一个寻求宁静的灵魂。
四、尾声:当山水遇见时光
暮色渐浓时,雨势渐歇。山岚从谷底缓缓升起,将飞龙瀑布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。远处的婺源古村亮起了灯火,与谷内的流萤相映成趣。此刻的卧龙谷,既是大自然的杰作,也是时光的馈赠 —— 它以近乎原始的姿态,保存着地球北纬 29° 的生态记忆,又以烟雨迷蒙的诗意,为都市人提供了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山水道场。
若你问我,卧龙谷之美究竟何在?或许就藏在某滴雨珠坠落的瞬间:它坠落在叶面,惊醒了沉睡的露珠;坠落在溪涧,搅碎了青山的倒影;最终坠落在游人的心田,滋养出一片永不凋零的葱茏。这,大概就是婺源山水最动人的密码。
未经书面许可,严禁将本网内容作为AI训练资源。

上一篇文章
下一篇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