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赣鄱 | 篁岭古村何以焕新出圈
江西旅游网 2025年07月11日

近日,一场以 “文明互鉴・村落共生” 为主题的对话在篁岭展开,巴基斯坦、阿塞拜疆等国驻华使节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代表,同山西、安徽、江西的村委会主任代表围坐交流。这座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 “最佳旅游乡村” 的婺源古村,再次以独特的姿态登上国际传播的舞台。从一个濒临消失的半空心村,蜕变为享誉中外的旅游名村,篁岭的蝶变背后,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?

美丽 IP:从 “晒秋” 符号到网红景区

篁岭村坐落于婺源石耳山脉的山腰,明代便已肇基。道光版《婺源县志》记载,此地因多竹且大者径尺,初名 “篁里”。依山而建的民居鳞次栉比,周边是层层叠叠的梯田,“梯云村落” 的风貌中,藏着篁岭人世代与山地共处的智慧 —— 因山陡岭高无晒场,家家户户在房屋上搭建晒栏,春晒笋蕨、夏晒果蔬、秋晒五谷辣椒、冬晒腊味,“晒秋” 风俗由此而生。

然而,随着村民搬迁与外出务工,这个曾充满烟火气的古村一度走向没落:186 户人家仅余 68 户,民居破败、祠堂坍塌,晒楼再难见五颜六色的农作物,村民年人均收入仅 3500 元。

转折始于 2010 年,婺源乡村旅游兴起之际,篁岭以 “公司 + 农户” 的可持续共建模式 ——“共同入股、共同保护、共同开发、共同受益”,踏上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。通过 “复原晒秋、创意晒秋、订制晒秋、体验晒秋” 四步曲,梯田油菜花海与晒秋景观交织成绚丽画卷,古村的烟火气逐渐回归。

村民们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成为乡村旅游的参与者与共享者:曹加祥用晒秋景观和摄影作品为家乡代言,江时英、李红英等成了家喻户晓的 “晒秋大妈”。2014 年 11 月,篁岭晒秋被 “美丽中国” 组委会授予 “最美中国符号”,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古村,一跃成为中外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区。

活态传承:让乡愁在时光里流转

走进篁岭,宛如步入一幅流动的乡村画卷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、每一处建筑,都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—— 蜿蜒的梯田、叠起的民居、多彩的晒楼,是篁岭人用勤劳与智慧勾勒的生活美学,更是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。

水口作为村庄的门户,既是古老的 “公共园林”,也是野生动物的 “庇护所”。“树养人丁水养财” 的传统理念,与新时代的生态保护意识相融,让这里成为和谐共生的缩影。沿山溪、拱桥、古道深入,白腿小隼、白鹇等珍稀动物栖息其间,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、中生代孑遗树种银杏,以及香榧、香樟等古树,共同构成了篁岭的生态坐标。

百余栋明清古建堪称徽派建筑的迷宫,祠堂、书院、民居、工坊鳞次栉比。客馆、怡心楼、五桂堂等建筑 “无处不雕花”,“渔樵耕读”“五子登科”“八仙过海” 等雕饰,既藏着民间文化的丰沛,也显露出雕刻技艺的精湛。

千米天街辐射出多条巷陌,仿佛时光隧道,随时能开启一场沉浸式非遗之旅:婺源徽剧、三雕、傩舞、绿茶制作技艺、油纸伞工艺…… 在这里,榨油、打铁、编竹匾、打麻糍等老手艺随处可见,迎娶婚俗的情景再现更是让人恍若穿越回旧时光。

令人称奇的是,这座古朴的村落早在 5 年前就实现 “一码通”,迈入智慧旅游时代。100 多名青年创客在此扎根,孵化出 “半岛南山”“徽・美术馆” 等 20 余个本土品牌。每年农历九月的 “晒秋文化节” 上,村民们秀农具、晒作物,“种植达人”“米粿达人”“抖音新人” 应运而生,热闹非凡。

夜幕降临,“乡村奇妙夜” 沉浸式夜游项目登场。80 多位村民举着龙灯在天街巡游,鼓乐喧天;白天编竹匾、打爆米花的汪永标、俞汉彬,夜晚化身舞鹤艺人,让篾扎纸裱的双鹤在手中活灵活现。这些带着古村温度的节目,让每一位旅人都能触摸到乡愁的脉动。

正如村民汪杏花所说:“以前靠种田,现在景区红火了,我们在这里上班,日子越过越开心。”2024 年,篁岭景区年接待游客达 312 万人次,村民年人均收入升至 5.6 万元,同年更获评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。

破圈出海:从中国乡愁到世界名片

“立足生态资源,以文化产业带动,打造旅游、度假基地,最终成为村民家门口的就业基地”,这便是 “篁岭模式” 的核心。在这一模式下,200 多位村民成为公司员工,周边 400 多户从事旅游服务经营,村民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、服务者,更是最大受益者。

2015 年,乡村旅游发展升级 “篁岭样本” 国际研讨会上,世界旅游组织和亚太旅游协会专家斯科特评价:“这个村庄对中外游客都有吸引力,是个充满文化创意的好地方,其‘社区受益’模式值得全球借鉴。”

此后,篁岭的国际之路越走越宽:2017 年斩获威尼斯电影节 “中外最佳外景地”、亚洲 “红珊瑚奖 —— 最佳旅游小镇”;2018 年牵头成立 “中国国际旅游名村联盟” 并设秘书处;2019 年 “篁岭模式” 入选世界旅游联盟 “旅游减贫案例”;2023 年跻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 “最佳旅游乡村”;2024 年举办第三届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;2025 年在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与 20 余家国际企业达成合作…… 同时,篁岭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商学院展开产学研合作,系统提炼 “篁岭模式” 理论框架,为全球乡村旅游贡献中国方案。

连续九届的 “晒秋文化节” 更是屡获国际认可,2024 年获 “亚洲尖峰奖 —— 最佳地区振兴示范项目”,2025 年 3 月再摘国际节庆协会亚洲分会 “最佳乡村节庆奖”,让 “晒秋” 这一 “最美中国符号” 得到国际权威认证。

根植传统,方能拥抱世界。如今的篁岭,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窗口,既是国内外游客追寻的 “诗和远方”,也是一张闪耀的 “世界名片”,在文明互鉴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。

精选推荐